首页生活 > 正文

2019哈巴河桦林半程马拉松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由阿舍勒铜业和世界青商新商联合冠名的2019哈巴河桦林半程马拉松将于2019年10月7日早上9点鸣枪起跑。

赛事发布会于9月17日在北京举行,介绍比赛的有关情况。

发布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乌丹主持,哈巴河县政府副县长郝荣、哈巴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书记王新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前副总监、中国户外协会会长岑传理、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监察处处长李广山、世界青商俱乐部理事与新商总部负责人杨新峰、大爱清尘副秘书长郭晓叶、初美体育吴宇熙出席发布会做情况介绍。

哈巴河县政府副县长郝荣致欢迎词

哈巴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书记王新强介绍本次赛事信息本届赛事由哈巴河县桦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初美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本届赛事共有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两个项目,总规模2000人。

赛事冠名商授权签约也在本次发布会同时进行。

由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监察处处长李广山和初美体育吴宇熙进行冠名商授权签约,并由哈巴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书记王新强为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授牌。

由世界青商俱乐部理事与新商总部负责人杨新峰和初美体育吴宇熙进行冠名商授权签约,并由哈巴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书记王新强为世界青商俱乐部授牌。

大爱清尘郭晓叶授予本次赛事公益赛事。

同时,发布会也公布了本次赛事的奖牌设计,奖牌设计以秋季的白桦林为设计思路,围绕茂盛的白桦林配合镂空设计,完美的展现出哈巴河特有的风景奇观和深邃的情境。沿用具有代表性的纹路和色彩,表现出新疆民族的特色。顶端融入具有代表性的(第一白桦林)地标,与哈巴河的白桦林相呼应,突出赛事的特点。

在2000人参赛者中,半程马拉松人数为1000人,迷你马拉松人数为1000人。赛事将从北区广场出发,途径新华路、锦绣路、红旗路、S229、Z840、S229、友好路(折返)、新华路、到达终点北区广场,迷你马拉松将从北区广场出发,途径新华路、锦绣路、红旗路、人民西路、迎宾路、锦绣路,到达终点幸福路。

本次赛事的亮点在于哈巴河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10月份的北疆,是全年最美的季节,哈巴河做为离喀纳斯最近的旅游集散中心,从哈巴河到喀纳斯、贾登峪、禾木游客会方便出行,结合阿勒泰地区的旅游资源将旅游和体育完美结合。

哈巴河县地处新疆最西北边陲,阿尔泰山南麓,西、北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两国接壤,边境线长282.6公里,有汉、哈萨克、回、蒙古等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70%。生态环境优美,水土光热、矿产旅游等资源富集。

哈巴河县以生态为城市“打底”,旅游资源丰富,县域内森林、草原、湖泊、湿地、雪山、沙漠、戈壁共同构成壮丽的地质地貌景观,是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廊”西环线的重要节点,境内有面积247平方公里、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和4A级景区的中国西北最大天然野生白桦林,国家5A级景区白沙湖、“神秘飞机图案”多尕特岩画、“国家湿地公园”阿克齐湿地、“大地雕塑博物馆”哈龙沟等众多旅游景点。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蕴藏区之一,有铜、金、锌、石英石、高岭土等矿种32种,初步探明铜资源储量360万吨,金资源储量200吨。

我们赛道从2公里开始就会进入阿克齐国家湿地公园,它位于额尔齐斯河、哈巴河与哈巴河县城交界的三角地带,湿地公园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鸿雁、玉带海雕、小鸨、波斑鸨、白条沙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鸢、鹰、草原雕、猎隼、黄爪隼、红隼、灰山鹑、猞猁、水貂等,在欣赏湿地美景之外,还能看到各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我们赛道7km和12km处,就是哈巴河4A级白桦林景区,位于县城以西4公里处,在县城与白桦林景区之间有阿克齐国家湿地连接,白桦林全长134公里,宽1.5至3公里不等,总面积247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保持自然生态最好、生长区域最密集的天然野生白桦林,2009年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10年评定为国家森林公园。

白桦林景区一年四季游人不绝,春夏两季林中绿草如茵,野花点缀,蜂飞蝶舞,秋风送爽,桦叶染黄泛红,林中铺赤黄色的落叶,与银白的树干,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俨然一幅欧洲风格的油画,引来众多的摄影师、画家在此捕捉美的瞬间;冬季银雕玉琢的白色世界又成为人们踏雪寻幽的好去处。

比赛赛道也会从这一片白桦林里穿过,赛事期间,运动员可凭号码布到景区免费游玩。

我们的迷你马拉松,将会跑过县城的中心路段--人民路,一路的繁花似锦,道路两旁尽是鲜花,在鲜花的点缀下,迷你马拉松的选手将会跑向幸福路的终点。

作为首届哈巴河桦林半程马拉松赛,组委会将为每一位来到哈巴河的参赛选手提供最专业的赛事服务,给予每一位选手最崇高的尊重,让他们在哈巴河留下一段美好的赛事回忆。

您可能也感兴趣: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新疆文化网 - www.xinjiang.aisp.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8004000号-7